<legend id="h4sia"></legend><samp id="h4sia"></samp>
<sup id="h4sia"></sup>
<mark id="h4sia"><del id="h4sia"></del></mark>

<p id="h4sia"><td id="h4sia"></td></p><track id="h4sia"></track>

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
  • <input id="h4sia"><address id="h4sia"></address>

    <menuitem id="h4sia"></menuitem>

    1. <blockquote id="h4sia"><rt id="h4sia"></rt></blockquote>
      <wbr id="h4sia">
    2. <meter id="h4sia"></meter>

      <th id="h4sia"><center id="h4sia">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</center></th>
    3. <dl id="h4sia"></dl>
    4. <rp id="h4sia"><option id="h4sia"></option></rp>

        沙漠里的那片绿

        发布时间:23年01月13日 信息来源:365app官方版下载_bt365网上娱乐_bet3365备用日报 编辑:贾蕾
        【字体: 打印本页
        作者:张琳琳

        1

        马献民为孩子们讲述植树造林的故事(资料图片)。李华北 摄

        2

        马献民在挖大芸(资料图片)。 李华北 摄

        3

        马献民(前)带着职工在沙漠里种植梭梭(资料图片)。李华北 摄

        新疆北部,古尔班通古特沙漠,中国境内离海洋最遥远的地方。

        但,这里并非生命的禁区。

        寒冬里的一场大雪,洋洋洒洒飘落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。都说瑞雪兆丰年,但在这里丰收的不是作物,而是沙漠卫士——梭梭。

        随着太阳的升起,一株株遒劲生长的梭梭,像被风吹干水分的玫瑰,晶莹耀眼。雪融水汩汩流进扎入沙海深处的根茎,滋养着下一季的春暖返青。

        看着眼前迎风傲立的梭梭苗,六师红旗农场三连退休职工马献民的心中充满希望。

        79岁的马献民,与这片沙漠抗争了19年,种植30余万株、2100多亩梭梭林,将曾经的不毛之地变成“人造绿洲”。这些年,他获得“中华环境优秀奖”“美丽中国,我是行动者”百名最美生态环保志愿者称号,入选“中国好人榜”。

        冬日清冷的午后,阳光为梭梭灰白的枝干镀上了一层晶亮的光芒。我们跟随马献民的脚步,进入沙漠边缘的这片梭梭林,他抚摸着坚硬顽强的枝干,仰望那些热烈燃烧的生命。

        去往梭梭林的路,应该比梭梭林更为坚韧执着。

        路像是一根没心没肺的肠子,毫无心机地伸向天边。

        我们的采访车从红旗农场出发,一路向北。窗外忽闪而过的冰封大地,空无一物。远处蔚蓝的天空上,漂浮起几朵硕大的白色云朵,尽情舒展。

        一路前行,倏然间,天地展开了辽阔的对峙。天空湛蓝湛蓝,没有一丝杂色。大地却要丰富许多,不远处,一道巨大的沙梁横亘前路,一种比一般灌木高大许多的植物出现了,先是一株两株,越过沙梁便连成一片。

        “这就是我的梭梭林!”马献民兴奋地说。

        在皑皑白雪覆盖的戈壁上,一株株顽强生长的梭梭尤为显眼。它们的枝杈分蘖繁多,有些枯黄卷曲的叶片依然顽强地依恋在枝梢上,在冬阳的照射下显出丝丝浓烈的黄色,似乎严寒与它无碍,生命依然热烈地燃烧。

        我们停车走入梭梭林,在一蓬如干枯蒿草般幼小的梭梭苗前,马献民停住了脚步。他用手轻轻推开积雪,探了探根茎,大声地说:“我这小苗苗坚强着呢!只要有点雪融水,就能挺过这个寒冬。”

        看着眼前如枯草般的幼苗,大家心里泛起了嘀咕。

        “是今年刚出的苗吗,天气这么冷,不会冻死吧。”

        “不会,它们的生命力比我们想象得更顽强。”

        马献民说,这是一株年幼的梭梭,从它一出生就没有长出叶子,这是来自祖辈们的遗传。为了适应干旱的环境,梭梭利用纤细的嫩枝进行光合作用,放弃叶片减少水分蒸发。到了秋天,梭梭开始减缓生长的节奏,为适应寒冷的冬季做准备。

        “可不要小看这一株小苗苗,每一株梭梭,根系可以固定10平方米的荒漠,当它们连成片时就可以帮我们挡住风沙。”看着延绵到远处的梭梭林,老人回忆起那段“誓与风沙斗到底”的峥嵘岁月。

        红旗农场地处天山北麓东段,准噶尔盆地东南缘,北靠浩瀚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,多个连队分布在沙漠沿线上。全场220万亩土地中,沙漠占三分之一以上。

        早些年,由于风沙大,造成不少农田受损减产,甚至绝收。

        “登高远望一片沙,大风一起不见家。”马献民说,“以前,一遇到大风,庄稼被沙漠吞没,沙进人退,那时候着急啊。想要改变现状,挡住风沙,守住农田,就要植树造林。”

        事情还得从1999年说起。当时,马献民在沙漠边种了3年庄稼,产量一直上不去,一场风沙就能把刚种下的小苗连根拔起,3年欠下了15万元的债。

        望着延绵起伏的沙丘,马献民陷入了沉思。回想起自己几十年来种地的经历,庄稼要么被黄沙吞噬,要么被野生动物糟蹋,折腾了大半辈子,一家人的生活还在贫困线上挣扎。

        “憋屈得很,天天在地里忙活,一场风沙,一年的汗水就白流了。”说起以前的遭遇,老人的眼眶湿润了。

        “后来,我就下定决心,一定要植树造林,在沙丘上种树,既能防风固沙改善环境,又能有个好收成。”马献民说。

        2000年,他与农场林业部门签订了一份委托管理书,承包管理5000亩沙漠。

        在这片漫漫黄沙里植树造林,身边的人都觉得他是痴人说梦。

        “大家都觉得我一大把年纪了,该带带孙子享享天伦之乐,何必自己找罪受,可我就是不信这个邪,一定要在沙漠里种树。”马献民说。

        在大家的反对声里,马献民自己盖房子,建羊圈,把生活必需品全部搬到了沙漠里,一边放羊,一边开始尝试种梭梭。

        面对一眼望不到头的沙漠,没有任何治沙经验的马献民,只能按“一步一叩首,一苗一瓢水”的土办法栽种树苗。他头顶烈日、脚踩黄沙,整日在沙漠中拼命,辛辛苦苦种了100多亩树苗。

        可是,一春一夏过去,几场大风刮过,活下来的梭梭苗连20%都不到。这样的结果令他十分沮丧,但他没有因此而放弃。

        一次次失败,一次次再尝试,一边多方打听求教,一边在沙地里反复摸索。终于,马献民欣喜地发现,在树窝周边埋上麦草可以把沙子固定住,刮风时也能把梭梭苗保住。

        在沙漠中,树就是希望。有了希望,马献民更加坚定:“能干成!”

        可让茫茫沙漠披上绿装,何其艰难!

        2003年起,马献民将自己每年1万多元的退耕还林款,全部投入沙漠沿线开沟种梭梭。刚开始那几年,他每天早出晚归,用自行车运梭梭苗,在沙漠边一株一株地栽植。

        春秋时节,是压沙栽树的黄金期。为了抢进度,他动员家里人齐上阵,卷起铺盖住

        进沙漠里,3块石头支起锅,开水泡馍当饭吃。大风一起,沙子刮到锅碗里,吃到嘴里把牙硌得吱吱响。

        黄沙不负有心人。转眼到了治沙的第三个年头,那年雨水多,墒情好,树苗大部分成活了。望着一株株亲手栽种的梭梭长出了芽,马献民高兴地笑了,吃的苦总算有了回报。

        一年又一年,从春到冬,与沙漠为伍,以树木为伴,马献民在没有水没有电的沙漠边缘坚守下来。

        19年的辛勤付出,马献民和家人先后种植的30余万株、2100余亩梭梭已经长得郁郁葱葱,守护着家园良田,阻挡着风沙蔓延。

        如今,从天空俯瞰下去,一条宽约4米的防风固沙绿色长廊像一位坚强的母亲,守护在沙漠边缘,将红旗农场的万亩农田紧紧抱在怀里。

        马献民说,树是天然的屏障,多种一片树,地里的庄稼就多活一片。在林带的保护和涵养下,风沙小了,气候好了,周边农田也增产了。

        可谁也不知道,这片绿里,承载了他的多少汗水和心血。

        防沙治沙,是一场人与沙漠的斗争。要赢得这场斗争,不但要有迎难而上的决心和勇气,还必须吃得下常人难以想象的苦。

        因为缺水,在沙漠边缘种植的梭梭成活率在三成左右,每年春天都要补栽。

        马献民记得,有一年冬季积雪少,春季干旱少雨,他种下的5万株梭梭全部死了。

        “那时候在沙漠里种树,看不到前景,也没有收入,补栽树苗缺资金就只能硬着头皮找亲戚朋友借。” 马献民寻思,这也不是长久之计,要想把树栽下去,就得在沙漠里生出“金蛋蛋”。

        2009年,一次机缘巧合,马献民认识了一位种植大芸的专家,建议他在梭梭树下种大芸。

        大芸学名肉苁蓉,寄生在梭梭的根部,有着“沙漠人参”的美誉,是一种珍贵的药材,药用价值高,经济效益也很好。可沙漠里真能种出大芸吗?

        为此,他专门到石河子大学去请教专家,又到和田的大芸种植基地考察,花2万元买回了1公斤大芸种子。按照专家的指导,将种子种在上百亩梭梭根下。

        大芸从种到出苗,需要3年以上,3年的漫长等待。

        2012年春天,当马献民拨开梭梭根部的积雪时,发现了3年前埋下的大芸种子出苗了。

        看着微风中闪着珠光的小嫩苗,马献民激动地跳了起来。等待3年,这片荒漠终于给予他回馈。

        丰收的喜悦,传遍了左邻右舍。大家都觉得马献民不容易,见到效益了,挖出来的大芸估计能卖10万元,他终于可以回家享享福了!

        可马献民一合计,如今野生大芸越来越少,而且国家法律明令禁止盗挖野生大芸。挖出来卖了固然可以直接见效,可这不能持续发展。“如果我自己想再种,还得去买别人的种子,为何不留下种子,扩大种植规模呢?”听了马献民的话,大家都觉得他是个倔老头。

        没办法,家人们只能跟着他一起收种子,第二年重新开始种植。

        如今,用自己回收的种子,马献民将大芸种植面积扩大到800多亩。2021年,仅收回来的大芸种子就卖了十多万元。

        19年的时光,马献民虽然已满头银发,但依然倔强地坚守在那片沙漠里。

        在一株梭梭苗下,马献民指着探出头的几株大芸说:“我种树,第一是为了防风固沙,不让庄稼再受损失。第二是想告诉大家,种树也能致富。希望我的种植经验能给其他治沙人一点帮助。”马献民说。

        一盘浑圆的夕阳紧贴沙漠棱线缓缓落下,远处白雪覆盖的沙丘紧连着沙丘,一望无边的梭梭林延绵到远方。冬日的沙漠像一片寂静的海。

        马献民说,沙漠是孤独的,沙漠深处的植物是孤独的,治沙人更是孤独。

        回来的路上,我们路过一片稀疏的林子,马献民突然让司机停车。

        “天快黑了,冷得很,我们赶紧回吧。”大家不解道。

        “就停一会儿。”马献民说。

        我们只好将车停下。马献民打开了车门,风裹挟着雪,倏地钻进车内,冷得让人打颤。再看马献民,已经快步爬上了一个小沙丘。

        那里,有一株树龄十几年的老梭梭,风带走了它脚下的沙,将它的根裸露在外。长达十几米的根曾经深入地下寻找生命之水,现在,它已经干枯了,身体上的每一道裂痕,都是与风沙长期博弈留下的印记。

        马献民奔到老梭梭树下,用手拍了拍粗壮的树干,仰头看看,又低头看看,眼里满是疼惜。

        “这棵老梭梭已经陪我十几年了,你看,它已经放弃了为枝条输送水分,让它们枯死。它要把需求降到最低,把所有营养留给根系。只要根活着,明年春天只需一点水,就可再次恢复活力。”老人坚定地说。

        梭梭树是治沙人的希望。千年之后,它依然会守护着这片绿洲。

        可治沙,是人和岁月的较量。植树造林19年,马献民也慢慢干不动了,接下来该怎么办?必须把“接力棒”传递下去。

        从2013年开始,马献民每年都带着家人在沙漠里种梭梭。

        今年12岁的马金来,是马献民的孙子,说起和爷爷一起植树造林的事,他特别骄傲。“爷爷是我学习的榜样,夏天,梭梭开花时,有一种独特的香味,我和爷爷都喜欢闻。爷爷说,只要我们年年种树,总有一天,沙漠会变成森林、花园,越来越多的动物会来这里安家。”马金来说。

        马献民有4个儿女,都已经成家。如今,他和老伴都已退休。

        春天,马献民带着一家十几口人,到沙漠边缘种梭梭。你挖坑、我扶苗,小手拉大手,筑起一道绿色屏障。

        看着年迈的老父亲,大儿子马存富接过“接力棒”,守护起这片梭梭林。

        曾经亲眼看见父亲治沙之苦的马存富也犹豫过。他当时觉得,做啥事都比治沙强。“早出晚归不说,日头最大的时候还要去巡护林子,为了个啥?”然而,父亲心中的梦想,成为他坚守在治沙路上的信念。

        有一年夏天,常年劳作在沙漠中的马献民病倒了。在医院,他对马存富说:“我如果不好了,植树治沙的事得干下去。我没有给你留下什么,只有那些树,你要看得好好的。”那一刻,他抱着辛苦一辈子的父亲,泪水夺眶而出。

        父亲病好了以后,马存富背着被褥,和他一起住进了沙漠。

        他们将绿色梦想铸成信仰,将绿色誓言融入家风,用自己的生命筑起沙漠里的那片绿。